史瓦濟蘭失業率高達4成,世界銀行估算,約有六成民眾每天無法溫飽,生活條件極差,沒有引發社會動盪不安,相反的,社會反而更加溫暖,大人秉持赤誠心彼此互助,小孩們在忍受飢餓,也勇於追逐夢想,當醫生、警察,幫助更多人。15歲少女Edith是難民第二代,Edith說,她不記得戰爭了,有印象以來,她、父母、7個兄弟姊妹,就住在難民營10多坪大的房子內。縱使難民營給人印象,負面、消沉,她憤發向上求學,說著一口流利、沒有腔調的英文,成績更班排前5名,努力扭轉自身命運。「好希望可以繼續上學」,Edith低著頭嘆氣說,她很希望能當醫生,幫助病人脫離苦痛,明天就要開學,她不知道爸媽有沒有能力負擔近5千元的學費,如果休學,以她難民身分,唯一出路只能跟著父母去市場擺攤。Edith不是唯一個案,許多史國孩童志向都是醫生或警察,幫助很多人,但是,當一天三餐是否能溫飽都能問題時,「上學」變成很奢侈的事情。多數學校也意識到孩童生理需求,他們在家扶協助下,每天提供兩餐,讓孩子能溫飽。校長Moisen說,他相信透過教育,孩子有機會翻轉,提升生活品質,但是,孩子實在太貧困,縱使有學校供餐有誘因,當冬天來臨,沒有可以抵禦低溫衣物,孩子就不會來上學。教育確實發揮作用,史瓦濟蘭是內陸國,11歲Nkazimuro眼睛閃閃發亮說,他想到國外,成為海上「船員」,用賺取錢,回饋養育他的祖父、祖母。世界銀行估算,史瓦濟蘭約有六成民眾每天無法溫飽,生活條件極差,縱使小孩們忍受飢餓,仍勇於追逐夢想,想當醫生、警察,幫助更多人。記者呂思逸/攝影 分享 facebook 15歲少女Edith(左3)是難民第二代,她、母親和其他9名兄弟姊妹就住在史國難民營10多坪大的房子內,她努力扭轉自身命運,盼望不因貧窮中斷學業。記者呂思逸/攝影 分享 facebook
C7EF4C08BB287F9A
arrow
arrow

    batesl4pawp0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